李婭莎:金曲獎閩南語歌后來自上海(人生況味)--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李婭莎:金曲獎閩南語歌后來自上海(人生況味)

本報記者  孫立極  王  平

2013年08月01日10:58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李婭莎展示她的兩張閩南語歌專輯。
  本報記者 孫立極攝

  第二十四屆金曲獎頒獎典禮2013年7月6日晚在台北舉行。當頒獎嘉賓宣布最佳“台語”(即閩南語)女歌手是“李婭莎”時,坐在台下的李婭莎“當時頭腦一片空白,感覺好像坐雲霄飛車。”根本沒准備得獎感言的她,上台后泣不成聲、語無倫次:“天啊,謝謝,感謝觀音菩薩,感謝佛祖。”

  上海姑娘邂逅閩南歌

  獲得閩南語歌金曲獎,不獨李婭莎沒想到,也出乎很多人意料。李婭莎是地道上海姑娘,4年前才開始學習演唱閩南語歌。

  說起與閩南語歌的機緣,李婭莎說純屬“偶然”。17歲時,她參加上海亞洲音樂節脫穎而出,此后卻接連遇挫——第一張專輯因制作人離職,沒能發行﹔換了一家唱片公司,又因種種原因被擱置。2009年,李婭莎心灰意冷時,經朋友介紹,到台灣參加電視“超級偶像”歌唱選秀從頭起步。

  參加選秀時,為求曲風突破,有人建議李婭莎試唱閩南語歌。李婭莎說,“之前對閩南語歌知之甚少,直到聽了江蕙的《家后》,覺得好感動,才顛覆了我的感覺。”這首台灣盡人皆知的《家后》,經李婭莎再演繹,別有風味,獲得了評委的交口稱贊,也為李婭莎開啟了演唱生涯的新頁。

  2010年夏天,她在“超級偶像”節目中演唱了蘇芮的閩南語歌《花若離枝》,創下歷屆以來的最高分紀錄。她自此成為“超級偶像”的代表歌手之一。

  不服輸,終有成

  閩南語是中國最難學的方言之一,獨特的鼻音以及發音規則,和普通話差異很大。一句閩南話都不會講的李婭莎,最初學一首閩南語歌需四五天時間。“每一首歌詞我都要用拼音標注,然后逐字去學,逐音去摳。反復練習,不斷請台灣朋友幫我糾正發音細節,再揣摩歌曲的情感,以自己的理解用心演唱。”

  除了唱歌本身的困難,一位大陸姑娘演唱閩南語歌可以走多遠,也是她必須面對的問題。2011年12月,李婭莎發行了首張閩南語專輯《春夏秋冬》,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發行閩南語專輯的大陸歌手。這張專輯備受好評,入圍第二十三屆金曲獎年度最佳閩南語專輯,她也入圍最佳閩南語女歌手。這給了李婭莎莫大鼓勵,不過,一些冷言冷語也隨之而來。

  “很多人告訴我,別唱了,這不可能”,李婭莎說,雖然江蕙等台灣歌壇前輩給她很大支持,但也有許多人潑冷水,讓她趁早放棄這條路。越有人這樣說,李婭莎越想“一定要証明給你看,我不但能唱好歌,還能把閩南語歌也唱好”。李婭莎的經紀人Leo說她“很倔強、不服輸”,憑著這股勁頭,她不但沒有放棄,反而唱得更努力。2012年12月,她又推出第二張閩南語專輯《愛》,正是這張專輯讓她拿下了第二十四屆金曲獎。

  為閩南語歌帶來新風

  Leo說,“我們之前評估,李婭莎如果得金曲獎,台灣樂壇會翻天。”金曲獎揭曉的第二天,這條新聞果然登上了台灣各大報紙的版面,且持續幾天熱議。有媒體肯定李婭莎的得獎體現了金曲獎包容和公平公正,也有人質疑她不是台灣人,說她咬字不夠清晰,沒有用閩南語說感謝詞等等。

  對此,有樂壇前輩表示:“我認為無關政治,不關兩岸,您可以聽聽她的得獎專輯。”李婭莎的專輯《愛》,除了傳統式抒情,還融入爵士、搖滾等曲風,令人耳目一新。李婭莎說,她唱的雖是閩南語歌,但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許還加入了上海元素。正是這些創新,讓李婭莎在金曲獎與謝金燕、吳申梅等台灣實力歌手相較時佔了上風,奪得大獎。評審團稱贊李婭莎“帶給‘台語’歌壇新的刺激與元素”,肯定她“以一個上海歌手跑到台灣演唱‘台語’歌曲”的勇氣。

  台灣知名DJ劉玉林表示,近兩三年台灣的閩南語歌壇正在悄悄變化,過去閩南語歌被認為是草根階層的情感訴求,與時尚不搭界。如今許多一線歌手也嘗試創作和演唱,並融入新曲風,形成“新‘台語’歌”,而李婭莎就是唱“新‘台語’歌”的典型。

  不過,作為一名大陸歌手,在台灣發展的李婭莎不得不面對一些額外困難。她不但不能在台灣進行商業演出,連入境台灣每年累計不能超過180天。而目前閩南語歌在大陸市場較小,所以李婭莎至今仍不能經濟獨立,到台灣錄唱片,回到上海,她會到媽媽的服裝店幫忙。

  “粵語歌在大陸廣受喜愛和歡迎,希望閩南語歌也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歡和傳唱。”這位新科閩南語歌后還有一個想法,“希望大陸同胞能通過閩南語歌了解台灣文化,台灣同胞也能通過我這個唱閩南語歌的大陸歌手,更加了解大陸。”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01日 20 版)

分享到:
(責編:劉潔妍、鄭青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