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雲”起來 透過網絡包攬台文化資源--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文化“雲”起來 透過網絡包攬台文化資源

本報記者 陳曉星 文/圖

2013年08月02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龍應台推廣“雲網站”。

  兩位年輕人以小短劇的方式說明“雲網站”的使用方法。

  每個人為文所化,文化才能真正展示出自己的力量,才能變成軟實力。

  如果圖書館、博物館、劇場、文化景觀與普通人疏離,就淪為點綴或形象工程,文化成為點綴,社會就沒了文化,再有錢也是暴發。

  讓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藝術相融,就要讓文化設施像菜店一樣貼近人群。

  台灣文化管理部門借助計算機“雲”概念,最近開通“文化雲”網站,把台灣各地的文化信息一網打盡,無論你身處哪裡,都能查到附近的文化設施、景點、資源,宛如一張文化地圖常伴你身。

  “雲”知道

  這個網站有什麼用?在推廣介紹網站的記者會上,一個小短劇形象說明文化設施如何通過網站貼近人群。兩個好哥們兒出去旅行,一個平板電腦在手,到了花蓮想逛逛二手書店,上網找到了﹔到了南投想歇歇腳,上網找到了“工藝之家”﹔到了屏東想買點兒少數民族藝術品,上網查到了“勇士之珠創作坊”﹔回到台北,想看看新展覽,上網一看,近在眼前的華山文創園區正在舉辦“人權影像特展”。“雲文化”網站(http://cloud.culture.tw)設文化地圖、藝文活動查詢、導讀故事、街道博物館、APP等頻道,點進文化地圖,又可看到綜合查詢、公共藝術、文創商店等的細分條目。點進街道博物館,可以看到眼前景物的百年舊貌,比如你身處高雄車站,想知道這個車站幾十年前的樣子,點進街道博物館的“車站”,找到高雄車站,就能看到70年前,你腳下的土地上,一位穿馬靴佩長刀的日本軍官正神氣地走出車站,著制服的鐵路工人恭身施禮,車站前停著一輛敞蓬車,一個背對鏡頭的人彎腰拉開車門迎候……歷史與現實在屏幕上交匯碰撞,有了這一次點擊,相信高雄車站會給人更深刻的記憶與了解。

  龍應台的感想

  龍應台現身雲文化網站推廣會,她談到她的一些親身經歷啟發她推動文化資源“雲”起來。她說,有次她在德國鄉下發現了一個小書店,而且看到店主通過網絡訂書,“一個鄉下的小書店,因為雲端而擁有了全世界”。在英國倫敦著名的皮卡地裡大街上,上網就能看到這條街百年來地景的變遷。而在台灣,因為寫作需要,她千辛萬苦搜尋一本珍貴的海軍日志,最后得知這本日志藏在高雄左營,她想去找時,被告知因為台風淹水資料已經沒有了,“如果史料可以上傳到雲端,就不會有湮滅的顧慮”。

  龍應台介紹,這個網站就是一個文化資源的整合,比如“中央社”的老照片、“中央廣播電台”的老錄音,“這麼多年以來,有多少人、重要人物的聲音記錄在裡面,請問我們有沒有機會去接觸它、看到它、被它感動?我們的學者是不是能隨時拿到它,是不是能夠用它來產生文化產值?”龍應台認為,這些資源如果未來都能上網,對於研究者、歷史學習者、文創工作者都會是寶藏,文化資源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衍生的新價值。

  文化資訊有市場

  台灣文化管理部門介紹,文化雲網站去年11月試運營以來,在沒有任何宣傳推廣的情況下,6個月下載量高達1.2億筆,顯示文化資訊的需求量很大。

  “文化雲” 體現的是整合、行動與分享。整合即解決文化資源分散、各類文化機構閑置和重復建設的問題。行動即運用移動上網技術,將各地各機關現有的網站與資料庫內容整理后提供給人群隨取隨用。分享就是開放文化資源與資訊,構建社會記憶庫,促進全民參與文化活動與建設。

  邀請全民參與,就要提供便利的方式,文化雲網站的APP運用就提供了這樣的便利。智能手機使用者隻要刷一下文化雲APP,就可搜尋最近的文化設施、公共藝術、展演活動,並可直接在線訂票,真像走到便利店買點兒日常用品一樣方便。

  為普通人提供文化生活的方便,只是文化雲的第一步,之后,網站還將建立公眾記憶庫、文化工具箱、博物館解說系統,規劃以文學、歷史、電影、工藝、美術、傳統藝術、文創、文化資產等為主軸的旅游線路,把服務的對象從市民擴展到游客。

  這朵“雲”把高高在上的文化載向庶民大眾,讓柴米油鹽的生活有文化藝術的滋潤。

聯系本文記者

陳曉星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編:劉潔妍、鄧志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