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和台灣《海峽評論》雜志社日前在台北舉辦紀念抗戰勝利68周年座談會,旨在恢復台灣民眾作為堂堂正正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感,鼓舞當代青年人勇於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時代主題的潮流中,讓自己的人生發光發彩。席間,不少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再次呼吁台灣當局鼓起勇氣,負起責任,建一座台灣抗日紀念館,以導正歷史,撫慰先烈,昭示后人。抗日志士親屬的呼吁,贏得島內輿論的積極呼應。
自1895年日本侵佔台灣至1945年台灣光復,50年間,台灣同胞前赴后繼,與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斗爭,有65萬人獻出了寶貴生命,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台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同胞為全面抗戰的勝利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青史可鑒。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特別是李登輝、陳水扁主事20年中,為了遂行“台獨”分裂,大搞“去中國化”,在教科書中大動手腳,將台灣史與中國史割裂開來,美化殖民統治,抹殺抗日先賢,誤導民眾特別是青少年走上價值虛無主義道路,在此氛圍下,台灣社會積非成是。於是,“日據”變成了“日治”、“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於是有台灣人為屠殺台灣先人的劊子手后藤新平歌功頌德,今年更有地方為日本殖民者的“始政紀念日”舉行紀念活動﹔於是有人將台灣水利建設盡歸功於八田與一,無視清代即有的?公圳、葫蘆墩圳、施公圳、曹公圳等水利建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充滿虛無與荒誕。
在此情勢之下,島內有識之士憂心如焚,要求當局拿出勇氣,撥亂反正,從去年開始,台灣新黨、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幾次三番呼吁當局設立對日抗戰紀念館,讓民眾永久傳承這份光榮的記憶,整理抗戰史料內容,並在教科書中增加抗戰史實的篇幅,希望年輕人拒絕“台獨”洗腦,建立正確歷史觀念。
全世界被日本侵略過的地方,都有抗日紀念館,唯獨台灣沒有。全台灣各縣市都有“二二八紀念館”,僅台北就有兩座,但各縣市除了有光復路,沒有抗日紀念館,抗日史料也散亂在各處。台北市可以花了9200萬新台幣復原殖民者的“西本願寺”,卻說沒有經費設置“台灣抗日史跡館”。
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忽視與刻意地淡忘。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說得好,“從華人與狗不能進入公園到今天整個中華民族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我們不能不感念包括台灣抗日烈士在內所有先人的犧牲奮斗,我們不能背祖,不能沒有台灣抗日紀念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