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農漁業的“美麗轉身”(行走台灣)--台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高雄農漁業的“美麗轉身”(行走台灣)

本報記者  李煒娜  吳亞明

2013年05月30日09:3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高雄市燕巢區蜜棗產銷班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分級包裝。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高雄是台灣農業和漁業的重鎮,如今這裡的發展,多了大陸元素,在兩岸互利合作、共創雙贏的大背景下,高雄的農漁業正在“美麗轉身”。

  虱目魚的西游故事

  到南部,總能聽到虱目魚的故事。相傳鄭成功剛到台灣時,吃到這種魚覺得味道鮮美,就問是“什麼魚”,結果被當地人誤聽為“虱目魚”,所以虱目魚被稱為“台灣第一魚”。“虱目魚,大陸民眾也許還不太熟悉。”高雄區漁會總干事吳敏貞說,“可是,虱目魚對台灣人來說,就是家的味道。”

  台灣南部漁業發達,漁業養殖、遠洋貨運、漁業加工都是其特色產業。台灣養殖漁業漁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陳振昆在接受採訪時說,虱目魚養殖最集中的區域在高雄,可幼苗培育在屏東,加工主要在嘉義,“虱目魚養殖加工的鏈條,牽動幾乎全台灣的業者。”

  虱目魚的養殖也經歷了一個轉變。陳振昆介紹說,之前台灣養殖虱目魚都是抽取地下水,結果導致地層下陷。后來,在相關機構的輔導下,採用新技術,淡化海水來養殖,不僅保持了虱目魚的營養和口感,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生態難題。

  談到兩岸的漁業交流,陳振昆說,台灣因為寒帶、熱帶魚都可以養殖,跟大陸業者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進行經驗分享。目前,兩岸的漁業交流已經很頻繁,兩岸的縣市每年都會舉辦漁業論壇,就生產、加工、銷售等進行深入具體的交流。

  漁民養殖虱目魚,漁會則負責銷售。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越來越多的虱目魚在大陸被端上餐桌,而且有了更美妙的名字叫做“狀元魚”。

  稻米木瓜的奇妙旅行

  見到鐘清輝,先問他對大陸的看法。鐘清輝是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總干事,他沒回答,帶記者去看米。

  在農會,米正在被分級包裝。鐘清輝說,美濃是南台灣最大的水稻產區,又因為口感好,在島內頗受歡迎。“現在,名聲傳到了大陸,今年春節就有不少大陸的訂單來。所以,大陸之前對台灣南部鄉親來說,可能還有些遙遠和抽象,可是現在看到大陸已跟我們發生了直接的關聯。”

  進軍大陸市場的,有台灣米,還有木瓜。高雄市六龜區盛產木瓜。大棚裡,記者看到木瓜都齊齊地順著一個方向生長,果農徐天春說,在農會指導進行了技術改良,木瓜都飽滿鮮亮。徐天春說:“每一株都是經過選苗、蔬果、用心照顧的,並不是‘天生麗質’哦。”

  徐天春之前在附近的旅游景區開餐廳,3年前回到鄉下種木瓜。“日子還好嗎?”記者提問,徐天春憨厚地笑了:“不錯啊,我們種的木瓜有賣到你們北京呢!大陸市場這麼大,越來越多大陸人喜歡吃我們南部的水果!”

  高雄市農會總干事蕭漢俊是地道的台灣人,他常跑大陸,被周圍的台灣朋友稱作“大陸通”。“其實,高雄人非常希望大陸同胞可以品嘗到台灣好吃的水果,如果更多的米、水果進大陸,直接受益的還是台灣民眾,特別是南部鄉親啊。”如今,高雄水果在大陸也買得到,高雄市政府在上海西郊農產品交易中心設置“高雄物產專區”,專售來自高雄的優質水果與加工品,成為高雄物產進軍大陸的第一站。

  香蕉碼頭的北京韻味

  高雄的香蕉碼頭,見証了高雄港口曾經的榮景。“香蕉碼頭早期是全台灣香蕉集散地,專門出口到日本賺取外匯,當年蕉農割蕉,內衣上會滴上香蕉乳,晚上收工到酒家飲茶,誰的內衣乳漬越多,便格外受到服務生的青睞,因為這樣的內衣就是‘有錢人’的象征。”這裡的香蕉故事館,可以聽到這樣的介紹。

  如今香蕉外銷榮景不再,但有心者發揮另外一種創意,把香蕉元素加入到餐飲、旅游、文創產品等領域。在香蕉碼頭的河邊餐廳,老板娘張素鑾邀請陸客“蕉”朋友。餐廳不僅有香蕉蛋糕、炸香蕉等美食,還在香蕉故事館旁開設了北京展廳。“越來越多的陸客來香蕉碼頭觀光,讓這裡有了新的故事,我們還與北京便宜坊合作,推出台灣版的北京烤鴨,除了黃瓜絲,餅中還會包入菠蘿、蓮霧等特色水果。”張素鑾說。

  香蕉碼頭附近的駁二藝術特區是高雄的新地標和熱門觀光景點。“駁二藝術特區的出現,本身就是一段高雄產業變遷的故事。當年香蕉、制糖業的發達,港口建有很多倉庫,駁二就是第二號接駁碼頭倉庫,隨著香蕉輸出沒落以及遠洋漁業的繁盛,香蕉碼頭日漸衰落。閑置的倉庫如今被打造成文創園區。”駁二運營中心負責人林小姐介紹說,他們希望高雄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跟這座城市的連接,而游客可以從中了解到這座城市的變遷,感受高雄的歷史和文化。

分享到:
(責編:劉潔妍、鄧志慧)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