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保小尖兵利用中午午休時間到各班做資源回收。 |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看著台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多年前,台灣歌手羅大佑一曲《超級市民》唱出了很多人心頭的無奈。和大陸如今許多地方一樣,台灣當年也曾遭遇垃圾圍城的困擾。經過政府和民間長期努力,如今台灣可回收垃圾已達到全部垃圾的48%,台灣人均每天垃圾產生量也從1.143公斤減至目前的0.35公斤。
垃圾分類
這條路走得跌跌撞撞
“20多年前的台灣和大陸今天很多地方一樣,垃圾到處亂丟,大家都指望著台風來清理垃圾,因為台風一來就把這些垃圾帶到海裡去了,當然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簡又新曾是台灣的第一任“環保署長”,如今擔任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說起台灣走過的環保之路,心中無限感慨。
台灣的垃圾處理經歷了從掩埋為主,到“焚化為主、掩埋為輔”,再到“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焚燒—填埋”的過程。2005年1月1日起,台灣開始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一開始主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比較高的10縣市,如台北、高雄、台中、台南等,2006年元旦起,全台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現在,在台北等都市,垃圾費隨垃圾袋征收——居民需要花錢買專門的垃圾袋,一個普通大小的垃圾袋約0.45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多扔垃圾多付費。家庭垃圾可分三類:資源垃圾(即可回收利用)、廚余以及一般垃圾,其中資源垃圾和廚余不需付費。各縣市的清潔隊定點定時收取垃圾,垃圾車后跟著資源回收車。居民沒有按照規定分類,清潔隊可以拒收,如果居民亂扔垃圾,會被處以人民幣240元至1200元的罰款。
如今,在台灣城鄉各地,每到黃昏,當“少女的祈禱”音樂聲響起,你會看到男女老少拎著大包小包的垃圾袋和廚余桶,等在自家巷子口。這一幕看上去是那麼的自然,但卻是花費了20年的工夫才磨合、養成的。
台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主管環保工作30多年。他介紹,推行垃圾分類三四十年,跌跌撞撞。最初,他們設計讓居民將垃圾打好包,晚上8點到9點放到巷弄口固定地方,垃圾車依次收取。結果高級社區居民很配合,將垃圾打包得干干淨淨。可是,居民素質沒那麼高的地方,垃圾打包得不好,有人甚至用紙箱、竹籃裝垃圾,污水流滿地,造成收集點臟亂不堪。后來也嘗試定點設垃圾箱收集,但在歐洲實施得很好的方式,在台灣卻因居民投擲垃圾不規范導致又臟又亂,而被迫更改。陳龍吉說,各種方式都有優缺點,現在各地的做法,得到民眾認可,這都是經過長時期摸索而來的。
資源回收
民間扮演重要角色
周六,天剛亮。新北市中和區秀峰裡裡長辦公室外面,就已經有人來排隊,居民們拎著廢報紙和瓶瓶罐罐,等著換日用品。周六是秀峰裡的資源回收日,20多年來從沒有間斷。秀峰裡裡長周存炎說,裡辦公室把回收品變賣換現金,部分購買衛生紙、沐浴乳等日用品給裡民兌換,部分用作社區老人關懷金。
周存炎說,秀峰裡創造經濟誘因,讓裡民再小的可回收垃圾都不放過。如今秀峰裡一年回收資源幾十噸,為裡民創造幾十萬新台幣的福利金。秀峰裡“垃圾變黃金”的經驗,也觸發新北市政府的靈感,他們順勢推出了“資源回收找黃金”計劃,在全市挑選27個裡作為“黃金裡資收站”試點,效果出人意料。新北市環保局介紹說,在以往基礎上,去年新北市一氣建構了200個“黃金裡”,今年將推展至偏鄉地區,希望最慢年底前可以完成350個“黃金裡”。
在台灣,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民間力量舉足輕重,無論是社區、學校,還是社會組織、宗教團體,都是推行環保急先鋒。“這是民間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台灣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這樣評價。“主婦聯盟”是推動回收廚余的主干力量,最初,她們深入家庭告訴主婦們如何收集並利用廚余。
“扯得破的是OPP(鄰苯基苯酚)、有彈性的是PP(聚丙烯),無光澤的是PE(聚乙烯)……”慈濟台北市八德回收站的資深志工蕭秀珠邊念著口訣,邊麻利地將回收資源分類。她說,上游分類做得好,下游的回收再制就能省工、省能源,像回收紙也要依油墨多寡與材質細分類,做到盡可能少用漂白劑就能做再生紙。
20多年前,慈濟在全台各縣市鄉鎮小區設置回收站,大力推動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工作,如今慈濟在全台已經建立了5000多個回收站。值得一提的是,回收站的工作人員都是志願者,他們“歡喜做、甘願受”,為環保默默奉獻心力。
推行環保
讓孩子來教育大人
推行環保,教育宣導十分重要,隻有教育宣導到位,源頭減量、資源回收才有社會基礎。
陳龍吉說,一般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教大人比較困難,教小孩子比較簡單。小孩子在學校受教之后,可以帶回家裡教育家長,教爸爸媽媽、祖父祖母。爸媽在外面亂丟垃圾,兒子、女兒會在后面和他們說,不要這樣丟,這樣很丟臉。別人說可能生氣,但孩子說,父母反而會夸獎,我孩子好懂事啊!
如今在台灣,從幼兒園到小學,都有環保課程。每個小學都會有環保小尖兵計劃,還有校際環保小尖兵評比。比如,台北市內湖區南湖小學明確要求一至六年級各班設環保小尖兵兩名。每周四,三至六年級的環保小尖兵必須接受環保集訓。小尖兵們的職責是,平日協助班級老師、指導同學,進行班上的資源回收工作。每周一,是南湖小學的資源回收日,小尖兵們需要帶領同學,在教室內先做好垃圾分類、整理、打包,然后帶著同學將回收品送至學校統一的資源回收點。其中五年級各班的環保小尖兵,在那天需要在回收點協助全校資源回收工作。
陳龍吉說,社會教育也十分重要。在台灣,社會團體、大眾媒體扮演非常重要的環保宣導角色。2012年12月31日,跨年晚會在全台各地熱鬧舉行,很多慈濟環保志工就趁著人潮聚集的機會,進行一場場生活環保教育課,志工們或舉牌宣傳,或做分類示范……
“現代都市垃圾處理觀念,首先是公眾的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簡又新說,“要減少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充分回收利用,垃圾的源頭減量化和分類回收是根本,隻有人民自發一起來做,才有可能把這個事情做完善”。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2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