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台湾频道

台湾乡村的痛与美:再生计划注入新活力

陈晓星

2013年12月26日08:27    来源:人民网-台湾频道    手机看新闻
马祖小渔村的贝壳雕塑。陈晓星摄
马祖小渔村的贝壳雕塑。陈晓星摄

    初到台湾,最愉悦的感受之一是城乡差别没有那么大,即使是偏远山乡或孤悬小岛,道路干干净净,房前屋后花竹繁密,餐厅和厕所清洁整齐,偶尔还能见到保护良好的公共艺术品。印象最深的是在马祖的南竿岛上,山路上前后百米不见旁人,却看见和台北一样响着音乐的垃圾车慢慢驶过,原来乡间的垃圾就靠它走家串户运到垃圾处理厂。

    但和大陆一样,“三农”问题在台湾同样存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工商业高速发展,城市展现“磁吸”效应,人才、资金、建设项目涌向城市,进入21世纪,人们惊觉台湾的农村人口老化、建设停滞、失去生机。

    要解决农村问题,台湾的农业部门、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正在实行的一项叫《农村再生条例》,以10年1500亿元新台币的预算用于农村的面貌建设。比如恢复一条老街、修建一个老戏院、建一个乡村活动中心等。这些规划不是由政府或专家决定,而是自下而上申请,由农村社区(自然村)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计划,层层上报县、市、“农委会”,如核准,便从1500亿中拨款建设这个项目。

    记者在台湾乡村采访也看到过专家规划的“博物馆”、“文化中心”门可罗雀,沦为形象工程,被老百姓讥笑为“蚊子馆”。虽然农村再生这种自下而上的建设方式避免了不合农村实际的规划,但是,基层农村如果提不出来可行的计划呢?因此,乡村在申报计划前都要派人去参加培训课程,了解乡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再生、如何再生,环保、公卫、文化资源如何建设保存,上完课程后再提交计划。

    记者到台南实地了解再生计划的案例,既有林志玲的老家后壁区(县市合并前为乡,下同)长安社区的一个小花园,也有后壁区菁寮社区的一条嫁妆老街,既有田头招待游客的“割稻饭(旧时送到田头的农家饭)”,也有吸引了都市人的“三叔公的家”民宿(农家乐),这些都不是大建设,但如果村村都有,串连起来就成了旅游线,也吸引不少城市青年回乡创业,乡村便有了生机。

    笔者在陈水扁的老家官田乡还采访过一位IT产业出身的回乡知识青年,他深知绿色农业的商机,更了解网络销售,因此就开办了一个有机农场,在网上销售自己种的稻米、茭白、莲藕。“刚开始村里的阿伯笑我这么种田会饿死,现在他们也加入了我的有机联盟,产品由我来销售,可见我没有饿死。”一个青年和一个农场,就这样把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的概念和营销方式带入传统乡村。

    乡村之美,需要现代的观念和手段才能挖掘展现,也只有给乡村注入资金人才,才能消解乡村之痛,令我们的文化、生命之根永续。

联系本文记者

陈晓星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刘洁妍、常红)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