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時20分,台北夜色正濃時候,位於萬大路的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已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寬敞的交易大廳裡,堆滿了裝有各種蔬菜瓜果的紙箱。一台台電腦交易機前,圍著一群群參與競價的承銷商,他們一邊緊盯著電腦顯示屏上不斷變化的蔬菜品種、等級、價格,一邊仔細聽著拍賣員的報價,隨時准備“下手”。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工作人員焦鈞告訴記者,台灣各地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果菜拍賣批發市場,他們公司的兩家果菜市場,承擔了全台灣約7成果菜的拍賣和批發。而且拍賣作業已經全部實現電腦化,形成了進貨、過磅、現貨、抽樣檢驗農藥殘留、評價、定價、電腦拍賣、成交、送貨、冷藏、繳款、貨款撥付一條龍的操作服務流程。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首先在於提高農產品價格,優質優價,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二是確保農產品安全,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三是促進公平交易。
每天的拍賣在早上6時結束,大約6時30分,有關當日果蔬的指導價格就會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網站上公布。台灣果蔬生產的主管單位“農糧署”和島內的農業組織和農民就能即時了解果蔬的市場行情,及時因應市場的波動。經過現代化發展的洗禮,台灣基本形成了包括農產運銷在內的保障農民利益的相關機制。農民有自己的組織——農會。根據農會法,農會分為鄉鎮農會、縣(市)農會、省農會三級,分別接受同級相應農政部門的指導。農民隻要交納少量的會費,就能成為會員。農會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指導農民生產、銷售。各個農會底下都有各種“產銷班”,這些產銷班都直接與批發市場、超市、果蔬加工企業直接對接。
台灣省農會總干事張永成告訴記者,為了控制總量,台灣提倡計劃生產。尤其是普通葉菜類,要求農民到農會登記種植面積、時間,如果真的發生“菜賤傷農”的事情,那麼那些登記的農民就會優先獲得“農糧署”的補償。
作為主管單位“農糧署”,它也會隨時監控果蔬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及時發布種植建議、市場前景,必要時分階段勸導農民刨除作物,以免造成更多損失,並視情況對這些農民提供補償。當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時,“農糧署”會集中採購冷藏,等市場平穩時再釋出。此外,“農糧署”還會就某種盛產果蔬進行消費指導,比如在卷心菜生產過剩時,推廣拿卷心菜作為基本食材的美食活動,以此帶動買氣。遇到有炒家炒作某種果蔬時,“農糧署”也會建議政府短時開放此種果蔬免稅進口,迅速平穩市場。
不過,張永成總干事向記者表示,台灣雖然有些經驗,但計劃生產也隻能做到6、7成,“菜賤傷農”的事還是會發生,未來兩岸聯手,也許能找出解決之道。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2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