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一如主辦單位所期待,一石掀起千層浪,引發兩岸關於政治對話的熱議﹔也一如大家所預想,各方觀點不一,火花四射。從這個角度看,論壇結束所達成的紀要不過是配角,論壇最重要的影響,是掀開了兩岸政治對話的蓋子,打破了曾經的“政治禁忌”。
兩岸向來是有“政治禁忌”的,猶如在台灣,不可以輕易談“一個中國”,容易被扣上“紅帽子”。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公開演講時,沒有像以往那樣說“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而是說“兩岸不是國際關系”,便被“叮”了一頭包。而大陸方面提出兩岸政治對話可從民間開始,便有人說,大陸是想以“民”逼“官”,逼迫台灣接受兩岸政治協商。這句話分外有趣,如果“民”認為時機成熟,“官”還需被逼上架,那真是麻木不仁,已成為時代進步的絆腳石了。
2008年5月后兩岸關系轉暖,但兩岸的互動一直還是存在禁忌。談經濟很安全,談政治有風險。所以,明明是兩岸教育交流,關系兩岸下一代人彼此了解和理解,談的卻是教育合作,是開放陸生到台灣讀書,可以挽救台灣那些招生不足、瀕臨倒閉的學校。明明是兩岸文化交流,中華文明五千年,講的較多的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文化中的商機。當然,不可否認,兩岸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是人人期待的美好願景,但是同宗同源同文化同民族的兩岸,其實也可以談談與錢無關的事情。
兩岸關系最復雜的是歷史糾葛,雖說國共兩黨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兩岸分隔半個世紀的隔膜還需要化解。而台灣因“二二八事件”導致的族群裂痕,十幾年來又被別有用心的人乾坤大挪移轉成兩岸仇恨,讓13億大陸民眾遭受不白之冤。這些糾葛都非兩岸業界做做生意可以解決。談經濟固然簡單,甚至不需要彼此尊重與信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得失自有數字為証。但心結不解,兩岸問題便永遠存在,困擾一代又一代。打破政治禁忌是兩岸遲早要面對的事情。
禁忌猶如一層紙,看不透時覺得難、可怕,一旦捅破,才發現不過如此。就如本屆和平論壇,“紅”、“藍”、“綠”學者齊聚,曾經被認為觀點千差萬別,不大打出手,也會唇槍舌劍,結果發現相互之間並非沒有交集,某些發言連“對手”也刮目相看。希望借和平論壇這個良好的開始,兩岸可以再接再厲,多談談經濟之外的事情,讓兩岸走向永久和平的基礎更堅實,道路更清晰。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