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第二届海峡论坛:四大特色彰显,打造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二届海峡论坛围绕“聚焦民生,惠泽两岸”议题,设置了开幕式暨综艺晚会和论坛大会、政策研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民间民众嘉年华四大板块25场活动,主办单位多达62家。与首届海峡论坛相比,第二届海峡论坛突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民间交流。两岸民众共同参与是海峡论坛的一大特点,也是其“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从参加本届海峡论坛的上万名台湾同胞来看,更多的都是来自民间的基层民众,其中来自岛内最基层乡镇、村里的普通民众占了八成,中南部乡亲约占六成,许多人从未来过大陆,打破了去年的8000人纪录。另外,参与界别更加多元、广泛、齐整,包括了台湾25个县市。活动在邀请工商企业界、文化教育界等界别基础上,扩大邀请闽南族群、客家族群、少数民族和行业代表及民间社团人士;在邀请台湾知名人士、社会精英的同时,邀请更多的台湾基层民众和妈祖、关帝、保生大帝、陈靖姑、开漳圣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众。
二是两岸互动。海峡论坛是专门为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而打造的新平台,凸显平等参与和双向互动。因此,无论是充分展示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设计,还是注重群众性交流和扩大交流活动受众面的文化产业对接,都让所有参与论坛活动的民众和其他普通民众共享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围,融洽彼此感情。可以说,以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元素为桥,本届海峡论坛处处营造并体现两岸互动、交流合作、多方参与的亮点。
三是基层对接。论坛突出民众参与这个主体,让两岸百姓当主角。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深化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扩大基层参与面,开展基层各界别的对口联谊,促进基层对接常态化,争取形成更多的合作共识和成果。比如,漳州的开漳圣王及部属后裔回漳谒祖进香活动上,4对漳台开漳圣王庙宇对接“兄弟庙”、“义结金兰”,漳州与台湾“十姓百村”成功联谊对接;21日—22日在三明举行的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大会,是本届论坛最有特色的两岸基层乡镇对接交流活动;20日—23日的武夷山朱子文化节,也以两岸基层联谊为渠道,开展福建南平市与台湾县市、乡镇、学校的对口交流。
四是海西先行。把两岸交流愿景与海西发展议题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以及一系列中央惠台政策,研讨海西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等举措,充分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两岸航空运输发展圆桌会议、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平潭旅游开放开发等3场政策研讨活动,即切中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