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資料圖)
馬英九連任已有一年。回首過去,馬在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方面,確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近日島內民調也顯示,馬連任一年來的兩岸政績最受島內民眾肯定。然而,如果冷靜觀察,便可發現其兩岸施政仍有不少美中不足的地方。隻要有心、用心,兩岸關系一定還能取得更大突破,其兩岸政績也還應更大。
一、成績不容否定
一是維持兩岸政治互信不斷提升。無論是連任、“雙十”、元旦等重要講話,還是接受島內外主要媒體採訪,抑或在黨內外場合,馬都能一貫強調堅持“九二共識”,重申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這讓兩岸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礎上,就強化互信、真誠合作、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復興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鞏固深化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二是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繼續深化。過去一年,馬當局與大陸一同堅持加強兩岸經貿聯系,使兩岸經濟關系雖經受外部經濟環境嚴峻考驗,依然取得不錯成績。包括:兩岸貿易再創記錄﹔雙向投資總額、品質、環境得到空前提升﹔ECFA早收計劃全面實施、后續協商進展順利﹔兩岸產業合作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兩岸企業界、經濟界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不斷涌現。這在為密切兩岸關系的同時,也為島內經濟減緩全球危機的波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是為兩岸各項交流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馬當局不但宣示全面檢討“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和陸生赴台“三限六不”政策,擴大承認大陸學歷、規劃將陸生納入“健保”,而且不斷放寬兩岸人員交流限制,強調提升陸客旅游品質。這些努力,使得兩岸交流議題、議題更加廣泛,兩岸民眾往來趨勢更顯熱絡,兩岸文化交流新平台不斷出現,兩會互設辦事處一事也即將實現。
四是繼續肅清教育領域的“台獨”余毒。2012年7月,馬便針對“應刪除教科書中‘皇民化’、‘台獨化’等內容”的提議表示,有些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很荒謬,他會“積極處理、改正內容”,並強調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宜符合“憲法”既定原則,支持台灣史與中國史合並為“本國史”。9月新學期,島內高一學生也領到了新的“歷史課綱”。這為導正島內混亂的歷史觀、認同觀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不足勿需掩飾
一是政治方面依然相對保守。例如,對“一國兩區”反應過度,過分強調兩岸“治權互不否認”,甚至連兩岸高層互訪都堅持“以職銜相稱”,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兩岸的政治模糊空間,不利於兩岸“擱置爭議”﹔急於向美、日表白,公開否定兩岸聯手“保釣”、合作維護南海主權,不利於兩岸共同維持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公然聲稱兩岸政治對話“不知談什麼”、“何必著急”,無益於兩岸政治關系深化。
二是經濟方面過於強調“利己”。島內外輿論都認為,兩岸經濟合作已進入“深水區”,台灣不能在ECFA后續談判中一味要求大陸“讓利”,在市場准入方面也該擴大開放,“就算不能給大陸企業像歐美企業那樣的待遇,至少也要達到一般的待遇標准”。
三是兩岸各項交流的規模、領域仍有很大空間。例如,在教育交流方面,仍應擴大承認大陸學歷、盡快落實陸生“納保”問題﹔在兩岸人員往來方面,還需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顧慮與限制,特別在陸客旅游方面﹔在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不妨採取更加開放的態度與做法,甚至思考兩岸簽署“文化ECFA”的問題。
四是消除“文化台獨”貽毒仍待努力。特別是在教科書方面,經過李登輝、陳水扁近20年的操弄,島內教科書“台獨化”的問題已不僅止於高中,而且還涉及到小學、初中、大學,不僅涵蓋歷史課,而且還涉及語文、社會、地理等科目,因此,對“文化台獨”的檢討應該更加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