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台灣頻道

  

想起十年前的那顆種子(觀滄海)

孫立極

2013年12月19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12月7日,一場紀念溫世仁辭世10周年的活動,在甘肅黃羊川舉辦。200多位“百鄉千才”計劃的受益者、實踐者參加了紀念。10年斗轉星移,很多高樓起了,很多高樓塌了。溫世仁,一個早已消逝於人們視線的台灣人,卻如一顆種子,並未消失。

  2003年12月7日,溫世仁在台北猝然離世,留下一座未完工的國際會議中心,留下一個剛起步的宏偉計劃。在隻有一條街的甘肅黃羊川鎮,建國際會議中心,已經不切實際﹔通過網絡連接,為一千個鄉培養一萬名人才,從而用10年時間開發中國西部,更是異想天開。很多人以為,這個宏大計劃將隨著溫世仁的辭世而告終。還記得他的繼任者林光信說了一句話,他願意把溫世仁比做“一顆種子”。

  種子是不會輕易結束生命的,溫世仁也是如此。他生前聚集起來的優秀團隊,10年來仍在不輟努力。雖然為條件所限,“千鄉萬才”計劃縮小為“百鄉千才”,他們沒有放棄信念和理想。沒有口若懸河的演說,也不需要外界掌聲鼓勵,經過10年腳踏實地的累積,已經有近300多個西部學校納入這一計劃。這群人,讓人想到魯迅先生的話:“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種子也是要沐風而發繁衍生命的。11年前,溫世仁提出“始於公益,止於盈利”的理念,清高的公益人或許以為慈善與盈利如同雲泥,不能混為一談。但是,10年前,公益事業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在神州大地上應者雲集,隻有通過盈利的良性循環,才可能持久地推動下去。這也是溫世仁走后10年,他的繼任者仍能穩健走在這條路上,持續不斷地給尚在貧困中的人們點燃希望的原因。不僅他們擇善固執,還在於他們擁有一個可以造血的平台,在外無輸血的情況下,仍能自給自足。這份寶貴的經驗值得其他慈善機構借鑒。

  更值得一提的,溫世仁還是一顆積累兩岸善意的種子。10年前的兩岸關系,沒有今天這般交流暢旺,溫世仁對於西部貧困百姓的無私關懷,更令人感念。黃羊川等地的百姓記住溫世仁,同時一定也記住了台灣。溫世仁與在四川大涼山助教的張平宜,幫助大陸貧困學子的王建?、張君達等一樣,他們在大陸百姓心中厚植的理解與信任,都將匯聚成夯實兩岸和平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9日 20 版)

聯系本文記者

孫立極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責編:劉潔妍、鄧志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