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秭归民间艺术家王群海在两岸屈原文化交流及诗会上表演节目。 |
田园调查露玄机
院外,是成片的金色波斯菊;院内,蝴蝶兰缤纷,野姜花飘香。83岁的屈国坐在花架下,儿孙们忙里忙外准备水果,等待着远道而来的湖北客人——5月30日,彰化宝廍里屈家村,安静中涌动着喜悦。
屈国是屈家村的长老。这座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只知道祖先清朝时自福建晋江迁居过来,因为没有族谱,追溯到日据时代便不可考。然而,屈氏,这一特别的姓氏,仍让子孙们心有所感。1963年,在屈国的侄子屈春旺提议下,他们成立屈氏宗亲会,请人雕刻了两座“屈大夫尊王”像,一尊奉于村里的泰和宫,一尊轮流供奉在当年炉主家中。同样是屈国侄辈的屈树阳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有这个心”,因为“台南都有屈原祠,我们做后人的,却没有祖先拜。”
自此,村里有了传统,全村人轮流做炉主。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屈家子孙纷纷返乡,到泰和宫“掷筊”选出炉主。由炉主做东,全村人聚集一堂,聊情话谊,一起追念伟大先祖屈原。
一年又一年,直到2007年,屈家村经媒体披露,引起专家注意。台湾成功大学前教授陈怡良等人进行田野调查后,写下《屈原后裔出现于台湾彰化之谜》,经湖北省秭归县文联联系,发表在《屈原文学》杂志上,让屈原故乡人发现在台湾也有一支屈氏后裔。
虽然说不清福建之前的渊源,如今,在屈家村一些老房子的门楣上,仍有白底黑字的四个大字“临淮衍派”。据介绍,这是学者们认定屈家村民是屈原后裔的证据之一——屈原便曾住在淮河一带,门楣是在提醒子孙勿忘先祖。
鄂台屈氏一家亲
峨冠博带,迎风徐步,低头凝眉,若有所思——在彰化景观公园,立着一座屈原铜像。铜像背后是一个儿童游乐园,不时有孩童过来玩耍,自沉思中的屈子身边跑过。这是湖北宜昌市去年赠送给屈家村的。
2010年,经台湾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的穿针引线,台湾屈家村与湖北秭归开始了屈原文化的交流。去年,湖北省代表团到台湾参访,特别来到屈家村,带来了按照秭归县屈原祠屈原像同比例缩小制作的铜像,赠送给屈家村。宝廍里里长庄景德介绍,一年来,到宝廍里的游客多了,都是来看这尊高1.8米的屈原像的。去年屈家村也组团到湖北秭归拜祖,屈国老人说自己行动不便,没办法去,由弟弟屈阿明作代表。
5月27日,湖北省代表团造访台湾,开展“荆楚风两岸情——2013湖北宝岛文化交流之旅”系列活动。7天紧凑的行程中,到彰化看望屈家村乡亲成为重要一项。湖北团此次特别为屈家村带来了《屈氏族谱》,对于没有族谱一直困惑身世的屈氏后人,无疑是件珍贵礼物。屈国老人听说后,连连表示“非常高兴”。
30日下午,艳阳高照,湖北省代表团一行人抵达屈国的小院。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拿出一幅《百寿图》送给屈国老人,并带来了秭归的茶叶。屈老先生则回赠一坛珍藏30多年的绍兴老酒,希望两岸情谊久久长长。
诗会同唤诗人魂
从屈国老人家出来,湖北省代表团到泰和宫祭拜了屈原大夫像,而后赶到彰化县彰泰中学,参加由宜昌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秭归县政府与彰化市公所、明道大学共同举办的“诗歌的太阳——两岸屈原文化交流及诗会”。
自去年诗会后这是两岸第二次合办屈原文化诗会。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罗文玲形容,屈氏后裔迁居台湾彰化,如“屈原入江出海”,而两岸合办屈原诗会,“文化的屈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诗祖屈原,从2012年开始点亮了台湾学子对诗歌对屈原的近距离接触。”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白灵、郑愁予、隐地、萧萧和李鸿忠、熊召政等大陆来宾,分别在诗会上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两岸书法家杜忠诰、姜林则现场挥毫,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等书法。来自湖北秭归的民间艺术家王群海头带峨冠,长衣束带,表演了屈原的诗篇《涉江》。彰泰中学的学生也集体朗诵了余光中纪念屈原的诗《漂给屈原》。人们深情地吟诵,以诗遥祭这位中华文化史上的巨人。此时,2000多年前的楚国、远在千里之外的秭归,都不遥远。白灵说,“屈原没有来过台湾,但他的灵魂到台湾已有几百年。”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0日 20 版)